在2024年6月底的一個上午,全球首例深遠海浮式風電與養殖一體化設計項目“國能共享號”平臺的三片巨大的葉輪緩緩轉動,成功并網發電,實現了“海上發電、海下養魚”。這標志著全球首例“海上發電、海下養魚”融合發展新模式科研項目的成功投產。
“國能共享號”平臺位于福建莆田南日島國家海洋牧場示范區,并被列入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。該平臺主要由“漂浮式風機+養殖網箱”組成,具體包括浮式平臺、4MW風機和系泊錨固系統等。浮式平臺為三立柱半潛式結構,形狀為正三棱柱,立柱間邊長70米,立柱高28米,設計吃水14米,養殖水體容積約1萬立方米。
“國能共享號”平臺的4兆瓦風機在滿載負荷發電狀態下,每小時可發電4000千瓦時,單日滿負荷運轉可發電96000千瓦時,相當于4.25萬人每天的生活用電量。
與傳統固定在海床上的風機相比,漂浮式風機對海底地質要求較低,不需要大規模的鋼筋混凝土基礎,而是通過浮力原理在水上漂浮運行。這使得漂浮式風機在深遠海部署更為方便,還可以通過動態纜調節方向和位置,適應多種風向和海流環境,風能利用率更高。
“國能共享號”平臺的系固設備包括9條長431米的無檔錨鏈,每個立柱連接3條系泊纜,可保障風漁融合平臺在海上風力達到60米/秒(即17級以上臺風)的情況下仍能安全平穩生產。